磁翻板液位计报道:水泥窑自被发明以来,经历了立窑、干法中空回转窑、湿法窑、立波尔窑、悬浮预热器窑至窑外分解窑的变化,其规模从19世纪的日产几吨,发展到目前的日产万吨以上,产量增加了上千倍。
1824年,世界上第一台立窑在英国诞生,这是人类最早用来锻烧水泥熟料的窑型。它是一个竖直放置的静止的圆筒,窑内自然通风,生料被制成块状,与燃料块交替分层加人窑内,采用间歇的人工加料和出料操作。立窑的产生揭开了水泥工业窑的历史。1877年出现了回转窑,它是一个倾斜卧着的回转圆筒,生料粉由高端加人,低端有燃料燃烧,物料一面运动一面被缎烧,这便是最早的干法回转窑生产。
初期的回转窑窑体较短,出窑尾废气温度高,热量损失大,热耗高。随后出现了干法长窑,即干法中空窑,由于其长度增加,加强了窑内高温气体与物料的热交换,使出窑尾废气温度较短窑有所降低,但仍然较高。为了回收利用出窑尾废气的热量,出现了带预热锅炉的回转窑。由于干法生产中人窑生料不够均匀,熟料质量难以提高,于1905年出现了湿法回转窑。湿法生产能够把人窑的生料浆充分搅拌均匀,使其熟料质量大幅度提高,因此发展比较迅速;但湿法生产的热耗相当大,这也是湿法生产的主要缺点,在当今能源紧张的今天更为突出。与此同时,立窑发挥自己的优势,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,1910年实现了机械化的连续生产,它是将生料和燃料混合成球送人窑内缎烧,在窑底部用机械进行强力通风,较显著地提高了立窑熟料的质量。在水泥熟料的锻烧领域内,曾有一段时期,干法回转窑、湿法回转窑、立窑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。
磁翻板液位计报道:1928年,在德国出现了带回转炉蓖子加热机的回转窑,即立波尔窑。它是将生料粉加一定的水分成球,在回转炉蓖子加热机上加热干燥,然后人窑缎烧的生产方法。由于生料球的预热不够均匀,因此该窑熟料质量比湿法窑差,再加上加热机结构复杂.容易损坏,维修工作量大,窑的运转率低,该窑型终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。
1934年,丹麦的工程师成功研究出了悬浮预热技术。1951年,德国的工程师把这一技术应用于水泥工业中。当时由于干法生产中原料的预均化和生料的均化尚未得到解决.使其熟料质量无法与湿法生产相媲美,致使这种窑难以发挥潜力和迅速推广。后来出现了原料预均化和生料均化技术,保证了干法生产中人窑生料成分的均匀性问题,带悬浮预热器的回转窑才得到迅速的发展,成为20世纪60-70年代的主导窑型,而且为之后日本人发明窑外分解技术培植了“母体”。
液位计报道:1963年,日本引人德国的悬浮预热器技术,经过研究和改进,于1971年发明了水泥窑外分解技术及预分解窑。自窑外分解技术发明以来,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,世界上新建的大中型水泥厂基本上都采用这种窑型。从目前看,预分解窑是最为先进的水泥回转窑。
友情提示:如需转载,请注明出处www.517mat.com。感谢您的阅读